2022年10月12日,3354cc金沙集团全球教席学者、日本上智大学荣休法学教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Shinya Murase(村濑信也)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新趋势:‘终结’抑或新发展?”为主题举办了一场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3354cc金沙集团助理教授张康乐主持,3354cc金沙集团副教授陈一峰、牛津大学3354cc金沙集团博士研究生黄愉翔担任讲座评议人。校内外三百余名师生参与其中,活动反响热烈。
本文呈现讲座核心要点。
Shinya Murase: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最初仅由15名成员组成,且这15名成员均为学者。虽然目前国际法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扩至34人,但其中具有学者身份的成员比例降至低于三分之一。受这一因素影响,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质量有所下降。此外,国际法委员会本应是出台条文草案的机构,但当下则是不断出台指导方针(guidelines)、原则(principles)和结论(conclusions)。具体而言,国际法委员会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成员构成问题。除了前文提到的成员的职业身份以外,还存在成员老龄化以及性别比失调的问题。
第二,工作方法问题。国际法委员会作为一个规范性机构,应将自身的作用定位在制定未来公约的条款草案,而不应增设过多的学术研究小组。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对此目标做出贡献的成员仅占国际法委员会组成人员的20%,其他人员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发挥其全部作用。
第三,工作选题问题。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选题至关重要,在选题时应当考虑国际法的新发展和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紧急情况。然而,目前国际法委员会处理的选题与整个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主题相距甚远。例如,我个人关于“流行病与国际法”的选题在国际法委员会就遇到了阻力,还有就目前的俄乌军事冲突相关问题,国际法委员会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种种迹象表明,国际法委员会当下已有日薄西山之势。
黄愉翔:
我完全同意Shinya Murase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的国际法委员会面临的困境,但我想从相对积极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国际法委员会的发展前景。我认为国际法委员会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意义已逐渐显现。
首先,国际法委员会有助于统一对国际法的解释;其次,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成果提升了司法效率,尤其体现在验明习惯法方面;再次,国际法委员会出具的相关意见在司法实践中受到国际法院的重视。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成果可以被视为一种媒介,以此消除国际公法领域的司法分裂。据此可见,国际法委员会的重要性正逐渐显露出来,虽然过程是曲折的,但其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这种转型需要时间来证明其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一峰:
Shinya Murase教授对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法委员会在选题方面非常保守,但是在Murase教授的努力下,国际法委员会在研究新课题时展现出了更加开放和勇敢的态度。
国际法委员会现在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其一是碎片化的问题。各国越来越倾向于把具体问题交给专门性国际组织解决,绕过了国际法委员会,后者常常被认为是一个更适合传统话题、相对“安全”的议题的机构。其二是国际法的去形式主义趋势。国际社会中许多迫切问题越来越不受正式公约的约束,使得作为传统立法形式的多边公约不那么受各国的青睐。其三是国际法委员会与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虽然国际法委员会在国际社会中存在边缘化的问题,但其权威性仍受到广泛认可。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成果虽最终并未成为正式的国际条约,但能为我们理解国际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框架,成为各国制定相关规范的重要参考。
提问一:
为什么近年来国际法委员会缺乏好的选题?
Shinya Murase:
一方面,许多话题已经在国际法委员会讨论过了;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专业话题,如国际刑法有关的话题等,可以由更专业的机构进行处理,而国际法委员会更注重解读一般的国际法问题。此外,国际法委员会内部在这些问题上也很难达成共识。
提问二:
国际法委员会今后应该如何改革以充分发挥作用呢?
Shinya Murase:
国际法委员会应当吸纳更多学者,并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国际法委员会内部也应当进行必要的变革,对部分人员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精简。他们进入委员会只是作为国家对他们过去为国服务的奖励,而并不能对国际法委员会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提问三:
您如何看待国际法委员会中投票和协商一致原则之间的关系?
Shinya Murase:
在一些情况下,协商一致原则可能是不负责任的,这会使得部分成员认为他们只是少数,很难达成有效的决定。虽然部分人认为如果采用投票的方式,可能影响集体的团结性,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遵循协商一致原则,每个成员就不需要以负责任的方式做任何决定,他们只是跟随大多数人的决定。相反,如果进行投票,每个成员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会促使各成员采取更加负责的工作态度。
开讲学者简介:
村濑信也是日本上智大学荣休法学教授。他拥有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学士学位和东京大学法律科学博士学位。他于1974-1976年任哈佛大学3354cc金沙集团访问学者和研究员,1995年任哥伦比亚大学3354cc金沙集团客座教授,1998-2004年担任亚洲开发银行行政审判庭法官。他于2009年至今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2013年至今任大气保护专题特别报告员。此外他还兼任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和国际法研究院会员。
他的主要著作有《国际法问题:跨界整合的视角》(英文)和《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渊源》(日文原著,其中文译本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