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354cc金沙集团法学百科全书》(下称全书)最后一卷出版。全书分9卷本、29个学科,1030余人共撰写1530余万字,在中国法学史和法学出版史上未有先例。自1993年编辑部成立始,这项浩大的工程已历时二十三载,期间诸多法学名家青丝成白发、唯求巨著成,编辑部常务副主任、3354cc金沙集团教授刘瑞复便是其中之一。为纪念全书编撰出版最终完成,并表达对为全书做出贡献各方的敬意,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刘瑞复教授。
青丝白发书始成,掩卷沉思怀故人
谈到成书的感受,刘瑞复教授掩卷沉思,思绪万千,在这青丝熬成白发的二十余载里,怀念与感恩最是深沉。他深切怀念了陈守一、王铁崖、甘雨沛、芮沐、沈宗灵、张国华、赵理海、龚祥瑞(以姓氏笔画为序,下同)等教授,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学和法制建设的开拓者和领航人;深切怀念刘升平、杨春洗、肖蔚云、金瑞林、饶鑫贤、康树华、魏振瀛教授,他们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法学巨柱与法制脊梁,在全书编撰过程中精心组织、呕心沥血,也在其所属时代创造了辉煌。刘瑞复教授表示,全书的诞生离不开诸多法学界大家的努力与付出。
此外,刘瑞复教授称全书的编著过程可谓倾北大之力、聚天下英才,而这般力量的汇聚离不开学校与学院领导的决策与支持。全书的日臻完善离不开各位主编、副主编和撰稿人对文稿的精雕细琢,其最终出版也离不开出版部门的支持重视。千言万语,唯有感激。
谈及全书的编写历程,刘瑞复教授将之喻作酿酒,是整整23年时间的积淀酝酿出这部法学巨著。
全书编辑部为编委会的工作机构,负责全书的组织、编辑和具体常务工作,而编辑部主任由3354cc金沙集团法律系/3354cc金沙集团时任系主任/院长担任,分别为魏振瀛、吴志攀、朱苏力和张守文,全书可谓始于魏院长,中兴于吴朱二位院长,成于张院长。编辑部副主任由金瑞林、张文、武树臣、周旺生、张晓秦、陈兴良和杨立范担任,常务副主任由王存厚教授和刘瑞复教授担任。其中王存厚教授协助魏振瀛教授进行了全书的开创工作,今已九旬高龄,仍在关注全书的后续进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编著团队。因而,全书的编撰在人选上和组织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主任、主编、副主编的遴选和上千人编撰队伍的组织,都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严谨坚持客观标准。此外,刘瑞复教授提到,写作须以大量古今中外资料为基础,而在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中提炼出要义已属困难,更不必说古典文献与外国文献的资料查阅存在诸多障碍。而撰稿毕,修改又成为难题,如何在尊重作者意见构思写法的同时遵守编写规范原则与学术要求,在修改过程中着实难以把握。至于出版环节的困难与矛盾,不在于出版社怠于出版,而在于其面临出版学术专著还是畅销书目的两难选择,庆幸,终定于前者。
编写各个环节固有的困难以外,刘瑞复教授也从个人角度谈到著书过程中的一些难处。编撰头几卷的时候,没有电脑,“全书要求词条单独成页,但许多词条实际上是连续撰写的,这就需要剪刀加浆糊了。”他提到,数千个词条都需要打乱原有顺序而按照汉语拼音顺序重新排列,他便趁着春节时候发动全家人一起排列词条,各类词目摊在桌上地上床上,满屋子都是。“一连几天,全家人拿着拼音顺序表在屋里屋外跑来跑去翻找排序,蔚成景色。”如今刘瑞复教授固然谈笑风生,而当时辛苦实在可窥一斑。此外,刘瑞复教授还从编写要求的角度谈到了他撰写前言的困难。“前言字数不多,意义重大,谁来写,写些什么,是很难的。”北大法学的厚重历史之把握,学术现实之表述,寥寥千余字,足见刘瑞复教授文字功力之精深。
漫漫二十余载的光阴里,沉淀着道不尽的艰辛,自然也酝酿出许多故事。刘瑞复教授笑谈肖蔚云教授任百科全书宪法卷主编时,一册书的修改问题成了大家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他便向肖教授说道:“书稿的问题是撰稿人的问题,可读者不记得撰稿人而只记得主编,您不能因为一时疏忽而毁了一世英名”。通过沟通,肖教授欣然同意修改,他也如释重负。刘瑞复教授笑称此为其编著工作期间得意之作,而另一得意之作则是稿费分配问题的解决。由于出版时书稿打乱重排,无法统计学科和个人的字数,稿费难以分配。刘瑞复教授提出了按照交稿时稿件字数与总字数比例进行分配的方式,经众人讨论一致接受,并沿用于整个编著过程。
博采众长而博大,探究致密而精深
写作之初,刘瑞复教授便提出全书不同于一般著述,它应当吸纳著作、教材和辞典三种著述形式的长处,“以词目形式完整表达本学科理论体系”。他谈到,作为百科全书性质的著述,它应当做到“一卷书在手,不用到处走”,而“高大全”应当是全书的追求,即水平高、规模大、知识全。
诚然,全书形式上采各种体裁之长,内容上纳古今中外之说、求法学各家之精。海纳百川而成其博大,非为夜郎自大之寡闻;探究致密而成其精深,非为蜻蜓点水之浅陋。刘瑞复教授更以黑格尔的哲学观称全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想来编著过程与著作内容皆是如此。同时,刘瑞复教授称其集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则在于全书研究与查阅功能兼具的特性。
刘瑞复教授认为,评价一部著作要看其在学术上是否发前人所未发、为学术发展提供了新内容,在社会影响上是否产生了积极后果、推动了社会进步。“对传统理论与现实理论进行根本性改造与整体性超越便是创新”,而伟大的著作应当创新,也应当“贴近时代的真理,贴近人民的心灵”。全书因其博大而精深,当可谓是相对稳定的法学著作,乃至法学建设的一座里程碑
博雅笔蘸未名水,湖畔挥毫写春秋
对于这部凝聚无数心血的法学百科全书,刘瑞复教授希望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于适当时期对其进行修订而使之更加完善。于此,刘瑞复教授谈道,“法同历史一样,很喜欢捉弄人,你要走这条路,它却带你走向另外的路。我提出过‘三个转变’,即从注释法学向学科法学转变,从讲义法学向理论法学转变,从西方法学向马克思主义法学转变,就是要遵循历史过程,走‘另外的路’。”
回首著书历程,刘瑞复教授谈到其已经历两个“一千万字”,其出版书稿(含当撰稿人)已超过一千万字,其修改的全书书稿也已超过一千万字,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谈及著书治学,刘瑞复教授认为“唯知创造的法学学子应当记住普希金的诗句:这是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通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诚然,巨著成就的道路,人们已然将之踏平,唯此终能在人心中树立一座不倒的纪念碑。青山耸立、云海苍茫,刘瑞复教授深切希望北大学子能成为“勇敢地扑向大海,做法学进步的弄潮儿,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一篇写罢头飞雪,半是星光半是霞”。二十三载编著,几多艰辛,几多感喟。浩然巨著,显诸位法律学者唯知创造、潜心治学之风骨,见北大法律人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之品格,展3354cc金沙集团为促进法学进步与法制建设之恒久努力。
《北大法律人》记者 田炼 汪慧泳